“十三五”期间,全省钢铁产业扎实推进去产能、优结构、强创新、降排放、促转型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全省钢铁产业设备大型化、控制自动化、产线集成化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占全省生铁产能的90%,沙钢5800立方米高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冶东方220t电炉装备是亚洲最大的电炉。2018年,中国首条、世界第四条工业化超薄带生产线在沙钢建成投产并实现工业化应用。
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全省钢铁产业在高端特钢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2000MPa级桥梁缆索钢、大型LNG船用超低温镍系钢板、高品质轴承钢、高强海工板、100千克级高强水电钢、高速铁路弹条用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用特种不锈钢管、X80抗大变形管线钢板等为代表的高端钢材实现了国产化,为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钢铁去产能取得显著成效
从2016年开始,大力推进钢铁去产能工作,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1750万吨钢铁去产能任务。同时,根据国家打击“地条钢”的要求,彻底清除了1233万吨“地条钢”,市场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供需情况的改善,江苏钢铁产业优势产能得到充分发挥,产能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供大于求的矛盾明显缓解。
四、兼并重组和布局调整
取得较好进展
我省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减量置换、搬迁改造等工作,严控长江带、倒逼环太湖、整合弱小散、发展沿海港,有效推动了重点企业的做强做大。徐州原18家钢铁企业整合成3家钢铁企业,压减粗钢产能30%以上。沙钢成功重组东北特钢,抢占技术制高点,普钢变“特”。中信特钢重组青岛特钢,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专业化特钢龙头企业集团。随着中天南通沿海精品钢基地一期项目的实施,以及环太湖地区分散产能的退出、搬迁,初步形成了沿江、沿海钢铁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全省钢铁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推广应用国际、国内先进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全行业累计环保投入已超千亿元。2020年底前,全省钢铁产业已完成钢铁行业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冶金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与“十二五”末相比约降低4%。2016以来,全省钢铁联合企业和独立焦化企业累计减煤量超过1800万吨,占全省非电行业减煤总量的80%左右,为全省减煤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大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并从生产环节向服务环节延伸、从企业内部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南钢船板分段定制准时配送(JIT)为代表的个性化、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兴澄特钢的数字化点检技术以及镔鑫钢铁、东方特钢的智能化全封闭原配料处置技术等智能化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七、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末全省重点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占钢铁主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兴澄特钢“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永钢集团“高性能细晶粒钢筋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南京钢铁“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和南京理工大学“新型合金材料受控非平衡凝固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行业效益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全省钢铁行业营业收入、利润年均分别增长6.6%和6%,基本保持协调增长。32家重点钢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2%,全省钢铁冶炼企业销售利润率已连续十一年好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水平。随着经济效益好转,企业进一步加大去杠杆力度,降低资产负债率,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九、重点企业发展良好
拥有沙钢集团、中信特钢、中天钢铁、永钢集团、南钢集团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沙钢、南钢、中天钢铁等3户企业粗钢产量超1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沙钢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位居全球钢铁企业第6位;南钢成为国内重要的宽厚板生产企业,在品种能力、性能等级方面居全国宽厚板生产企业前列;中信特钢成为全国高端优特钢领域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