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转公”基金如何克服马太效应?公募董事长独家释疑
“私转公”曾经是基金行业流行的话题。
目前市场上共有5家“私转公”的公募基金公司,鹏扬基金、凯石基金、博道基金、弘毅远方基金以及朱雀基金。
几家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间成立,发展至今已经四五个年头了。
这四五年,也是公募基金发展“马太效应”最为典型的年份。
今年,又一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北京佑瑞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申请设立公募基金。
针对目前行业的发展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了体系化研究;包括凯石基金董事长在内,多位受访对象也对此做了回复。
以凯石基金为例,其是业内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的“私转公”基金公司,凯石基金有6位自然人股东,大股东陈继武持股65%,第二大股东李琛的持股比例为23.63%。
陈继武此前曾担任富国基金副总经理,2009年“奔私”成立上海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凯石基金申请公募牌照,随后于2017年3月获批。
彼时陈继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私转公”在短期内意味着私募业务会损失部分规模,不过虽然会牺牲部分眼前的利益,但是却可以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指出,公募基金的春天刚刚到来。虽然这个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但解决了机制问题的公司将在长跑中显示其生命力。
历史包袱
部分受访对象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沟通时坦言,“私转公”四年后,部分公募机构发展面临的难题不少。
8月31日,凯石岐短债基金发布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指出,截至8月30日,该基金已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如果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该基金将被清盘。
事实上,这并不是凯石基金旗下产品年内第一次清盘预警。
凯石沣混合基金、凯石湛混合基金、凯石淳行业精选等多只基金都曾发布过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
与此同时,凯石淳行业精选、凯石涵行业精选、凯石浩品质经营,以及凯石源混合基金,4只基金已经在2020年11月截至今年6月的时间段内完成清算。
目前,凯石基金旗下仅剩4只基金,包括3只混合偏股基金以及1只债券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凯石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0.31亿元,在全市场147家公募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140位。
“公募基金清理自己的产品正常,每年行业都有很多产品清盘。有些产品我们评估以后觉得它的契约和现在的市场不适应,继续运营下去也很难做,我们就把它清理了。”陈继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这一说法吻合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此前统计的2021年上半年数据,其间有116只公募基金进入清算,远超去年同期的46只,同比增长152%。除了凯石基金,也不乏大的基金公司。
2018年7月,凯石基金旗下首只公募产品——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基金成立,首只产品必然寄托了这家新基金公司的不少期待。
而不到3年,这只基金已经走向清盘。今年4月,这只基金发布了清算报告。首只产品即遭遇清盘,凯石基金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事实上,最早在2019年6月,凯石淳行业精选就已经出现清盘危机,而此时距其成立还不足一年时间。彼时凯石淳行业精选公告称,截至2019年6月6日,本基金已经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其后该基金又有反反复复多次规模增减,直到2021年3月最终触发清盘。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数据,整个2020年,凯石淳行业精选就发布了9份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公告。今年以来,凯石沣混合基金、凯石湛混合基金均多次发布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公告。
实际上,造成规模频繁变动,与赚钱效应有直接关系。
以凯石淳行业精选为例,该基金成立2.66年的回报为15.84%,年化5.68%,且两任基金经理管理业绩均未跑赢基准。这在近年来动辄出现翻倍基金的市场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公募基金的业绩波动很正常,凯石作为一个新成立公司,一直以来没有做通道业务都是坚持主动管理。但是其中有几个产品都是机构定制化的产品,如果主要投资人资金一紧一抽回,同时渠道没有给我们做一些进一步的营销,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陈继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基金公司主动清盘事件变多,与相关基金公司期望甩掉“历史包袱”有关。
面对历史包袱,显然许多机构需要进行新的资源整合和优势打造,这条路并不容易。
马太效应
在研究历史数据时,基金“保壳”的迹象仍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为实现旗下基金的保壳,凯石基金多次在清盘警戒线连续操作,资金快速进出,度过清盘时点后就撤离。
譬如凯石湛混合基金今年的连续两次保壳。记者调查发现,凯石湛混合基金截至2021年3月22日已连续55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但一季度末,其规模升至5201.55万元,实现保壳。
6月2日,凯石湛混合基金再次发布公告,截至2021年6月1日,本基金已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几天后又公告称截至2021年6月23日,本基金已连续55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按照时间点来推断,也就是4月2日起凯石湛混合基金的资产净值就已经不足5000万元。而凯石基金冲规模实现保壳也就发生在3月23日至最晚3月29日之前,紧接着到4月2日,这笔冲规模的资金就已经退出。
“可能过去也有一些患得患失,会保一保壳,但是最终的选择是不合适的该清的就清掉,能操作好的我们就把它操作好。”陈继武表示,“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为了保壳而保壳。目前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
“保壳”一直是行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根据多位受访人士反馈,从行业惯例来看,既有基金下调费率希望“留住机构客户”;也有通过提高“尾随佣金”做渠道的工作;也有为了保壳而寻求“帮忙资金”入场。
这些手段,2021年上半年开始,已经出现“被集体舍弃”的现象。
之所以被舍弃,也与机构更加重视发新基金,以及“壳”基金越来越难保住有关。
故事的另一面,“现在有很多的渠道对于民营的公募基金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些屏障的。小基金公司经营压力确实很大。”陈继武坦言,“现在基金行业有一个悖论,公司规模越大渠道给的资源越多,准入也比较容易,但小基金公司却被渠道的准入门槛所限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凯石沣混合基金规模也曾频繁击破5000万元门槛,带给基金管理人的运维成本可见一斑。
“现在基金发行便利让基金公司为迷你基金投入资源保壳的冲动减弱,清盘则可以避免公司资源浪费。”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反映目前渠道端现状的另一个数据是,公募基金群雄逐鹿的2020年,百亿规模的爆款基金频繁出现,而凯石基金的新产品却募集遇冷发行失败。与凯石泓行业轮动同期在2019年年末至2020年年初发行的基金,不乏爆款产品。譬如易方达研究精选,该基金当年2月19日发行,并在当天即结束募集,该基金的合并发行份额达到165.89亿。
“私募如果转公募要看公司原来的积累怎么样,更主要的还是物质上的积累,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撑得住公募基金目前几年的负债经营,且思路还要正确才大概率能走出来。”一家券商公募基金分析师指出,“私募是市场化的,过去一定是有一点本事的机构才能活下来。”
团队调整
“行业生态环境在变,这两年基金行业一如既往的业绩波动大,一些基金被吹上天后今年也有业绩波动。但也有很多小基金公司以前业绩不好,今年业绩却表现挺好。所以整个经营环境、市场环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变,我们也争取在变化的过程中求生存、求发展。”陈继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谈起后续的战略规划,陈继武表示,“过去没有太注重固收业务,下一步会加大力度;另外会对投研团队做调整。要像我们做PE一样深入到产业链的研究当中,要把整个投资建立在产业生态上,这样投资才会精准,回报也会提升。其实我们私募股权投资围绕着半导体、光刻胶、新能源材料等等投资都非常精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投资的项目没有一个出问题的,而且可以说九成的项目都在10倍、20倍的回报。”
“其实我们现在在大力的调整,包括人员的调整、战略布局的调整。”陈继武表示。
从目前来看,这段时间凯石基金旗下基金也有一些基金经理变更。
2020年3月,基金经理刘晋晋离职。刘晋晋曾是凯石基金首只公募产品——凯石淳行业精选的基金经理,自该基金2018年成立以来至其离任,刘晋晋的业绩并未跑赢基准。而这只基金已经在今年3月清盘。
值得一提的是,刘晋晋还是凯石泓行业轮动的拟任基金经理,但这只基金并未发行成功。
此前,刘晋晋担任凯石基金投资三部负责人。其曾是青岛国际信托交易员、航天证券研究员,中海基金交易部交易员、交易部副总经理、交易部总经理、资产管理二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今年,基金经理梁福涛因个人原因离职,梁福涛曾管理凯石涵行业精选、凯石澜龙头经济定开,以及凯石沣混合基金。
其管理的凯石澜龙头经济定开,是目前凯石基金仅有的一只规模超过2亿元的基金,今年上半年末,该基金规模为7.96亿元。Wind数据显示,梁福涛管理这只基金两年三个月的总回报为78.19%,年化回报28.96%,在同类中排名后30%。
梁福涛离职后,付柏瑞接任凯石澜龙头经济定开基金经理。
其3月4日以来创造了15.01%的回报,同类排名上升至前20%。
“权益业绩有起色,再加上对固收的布局,我们今年的发展会上一个新的台阶。”陈继武称。
事实上,凯石基金对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也高度关注,积极参与投资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凯石基金已经设立了相关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