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壹账通:保险科技应满足用户“真需求”
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与普及将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科技驱动力。“十四五”时期,“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目标将重塑保险业。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出,应强化科技保险的保障与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能力等。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科技作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已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保险行业对保险科技的理解,既不能简单停留在技术和保险业结合的层面上,也不应仅限于利用科技进行精准定价和精准营销。保险机构应结合自身优势性资源、阶段性需求和具体战略目标制定多元化、差异化的保险科技实施方案,在兼顾短期经营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稳健、可持续的投入。
强化科技保险保障作用
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保险业信息技术累计投入达941.85亿元,其中,2020年的投入就达351亿元。截至2020年底,行业信息科技正式员工数量超过2.6万人,占正式从业人员数量的2.51%;行业平均承保自动化率为55.7%,平均理赔自动化率为21.48%,平均线上化客户占比达41.88%,平均线上化产品占比为36.18%。
尽管近年来数字化转型赋能了保险业务创新,提升了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了保险发展方式,但行业发展还需再上新台阶。前不久,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的《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首次从全行业的高度对保险科技发展圈出了核心重点,明确提出“到2025年,行业平均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50%;线上化客户比例超60%;核保自动化率超80%;理赔自动化率超40%;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90%”等具体目标。
从目前看,距离发展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金融壹账通首席产品官保险一账通CEO刘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保险科技“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包括构筑坚实可靠的保险科技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保险科技赋能价值等,推动大数据技术在保险业务全价值链的深度应用,同时稳步推动保险企业上云实现高效运营。当前头部险企以及二梯队保险公司都在科技方面有所产出,未来,中小公司如何在科技、数字化方面加快发展,将是长久命题。
数字化驱动智能化保险
近年来,科技赋能保险业,使得保险业出现了两个维度的变化。从保险行业视角,实现了重塑服务、重塑数据和重塑平台;从保险技术视角,实现了数字化保险、连接型保险和智能化保险。
“从保险解决方案1.0阶段的模块化产品,到2.0阶段的整体解决方案升级,为保险公司提供端到端的‘系统+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可以看到近年来整个科技赋能保险的跃迁。”在谈及保险科技发展最直观的感受时,金融壹账通保险一账通总裁毕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保险科技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保险科技已渗透至保险公司营销、承保、理赔、运营的各个环节,极大地从提升运营效率,改善客户体验,提升风控能力,降低赔付成本方面帮助保险公司。
一是提升效率。科技应用带来了保险业务流程的线上化和自动化,大幅提高了保险业务处理效率。以健康险核保为例,产品的不断升级已不再需要进行人工核保,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健康险理赔。同时,集投保人、被保人、代理人核身,同框检测、智能语音播报、实时质检、单证投屏、电子签名等功能打通了保险销售最后一环,解决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双录痛点,保证业务在非接触情况下顺畅进行。
二是提升服务。目前,保险公司搭建的车主增值服务平台,可提供包括道路救援、代步车、代驾、违章查询等在内的多种增值服务,改善客户服务体验。以“智能救援”为例,某大型财险公司应用后,客户线上化率超60%,内部投诉率<0.1%。
三是降低风险。通过底层数据构建的理赔数据库,可以提供上千个风控规则模型,智能识别作业渗漏风险及欺诈风险,保险公司连接更多的优质服务商资源,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查勘、维修、救援等理赔服务的流程线上化、操作透明化,实现智能化的过程监控与质检。
四是降低成本。数字化车险整体解决方案,可帮助险企实现从出险报案到赔付结案的全流程端到端闭环管理,能够带来显著的成本管控效果,为财险公司降低2%至4%的赔付金额。
保险科技不单是“发展科技”
当今,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从销售导向转型用户导向的深刻变革,如何回归到用户的真需求,挖掘产品和渠道的新动能,是行业的普遍共识。
接受《金融时报》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保险行业科技应用面临着诸多方面问题与挑战,一是保险科技应用层次不高。保险机构重营销,轻服务;重技术,轻运营;重局部,轻整体;二是保险科技应用碎片化较为普遍。在业务需求的牵引下,保险机构科技建设碎片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缺少前瞻性思考,重短期轻长期的问题较为常见;三是保险科技应用智能化还不成熟,还仅限于特定的保险业务场景,尚未与各个产业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保险生态;四是保险科技应用面临诸多安全性问题。如数据安全、数据伦理、隐私保护等。
刘芳认为,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科技基础比较薄弱,实现快速转型还存在一定困难,一是科技投入预算不足,配件、工时、人伤等定损所需的标准数据库不完整,风控系统及模型缺失,导致赔付成本与风险无法有效管控;二是由于缺乏规模效应,中小财险公司自身理赔队伍人力不足、效率低,对第三方服务商的议价与整合能力较低;三是在管理方面,中小财险公司也相对粗放,缺乏好的制度、流程、考核等标准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中小保险公司可以寻求与某些领域较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由第三方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弥补自身科技基础薄弱的缺陷,也可以节约自建IT队伍和自研技术的成本,更高效地接入领先技术,提升数字化水平。”刘芳说。
也有保险业内高管认为,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对于科技过多的热衷,也有被裹挟之下的无可奈何,同业都在讲科技,不看齐就是落后于人。但投入之后并没有带来明显的赋能提升,反而给公司造成了资本损耗,要了解科技与自身业务的适配性,不能为了科技而发展科技,科技只是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