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制造业比重
在稳增长的背景下,6月以来,广东、上海、南京、秦皇岛等地先后出台一系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以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和创新转型的基础支撑作用。
记者注意到,一方面,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均在新政中强调了工业增加值或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方面,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赛道是近期地方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指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绿色生态两大转型,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不断夯实。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能把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业的比重简单画等号。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可能表现为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尤其是在城市群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城市群总体的制造业实力越强,核心大城市的服务业比重越高。
保持制造业比重是手段
6月15日,上海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介绍《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
同样在6月15日,南京召开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并发布《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目标是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
记者注意到,按照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在85%左右计算,相较《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力争实现“十三五”末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25%左右目标,此次上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目标。
事实上,放眼长三角,上海市设定的“十四五”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目标并不高。从省级层面看,《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预期由2020年的32.7%提高至33.3%左右;《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规划》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从市级层面看,常州、苏州等地均把“十四五”末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设在了40%以上。
对此,陆铭指出,不能简单把一些中心城市服务业占比上升和制造业占比下降等同于产业空心化。相反,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占比上升,恰恰是整个城市群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更强的体现。
陆铭还提醒,如果直接以提升制造业比重为发展目标,可能会导致三个不尽如人意的后果: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城市间的分工深化,上海的制造业比重仍然将缓慢下降,同时,越是加强对制造业的扶持,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可能增长更快,结果是提升制造业比重的目标难以实现;第二,如果通过政策抑制服务业而提升制造业比重,则不利于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和结构转型;第三,如果抑制消费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比重,则不利于提升内需,不利于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创造就业,不利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保持制造业比重增长是一种手段,根本目标是要通过稳定制造业来继续发挥它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从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6月17日发布的《制造业保持基本稳定:逻辑与政策》专题报告建议:一是提升制造业效率,保持有效率的比重;二是利用需求升级机遇,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保持有韧性的比重。
产业发展是关键
在强调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标同时,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赛道是近期地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发力点。
为强化支柱产业“压舱石”作用,《秦皇岛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力争达到45家以上;《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
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引擎”,《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要培育新增4—5个超五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为凸显未来产业“增长极”,《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建设张江、临港、大零号湾等未来产业先导区。
此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也是多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如上海提出要“放大进口博览会、工业博览会等平台溢出效应,发挥各类专业平台功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共进”;南京提出围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效赋能制造业、新兴服务经济增强发展新动能等。
“长三角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要为国家防止‘脱实向虚’做贡献,而这更需要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整个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制造业赋能,通过不同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陆铭建议,上海应该强化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引领力,同时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将制造业的发展目标调整为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制造业发展,淡化对于上海自身制造业比重的强调。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毛振华还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随着竞争加剧,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问题。此外,由于制造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民营企业信心不足的问题,激发其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